这个云南小伙,拍下超 10000 张不一般的照片!——杨董清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为进一步深化云南共青团“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省档案局大学生梦想采集工作,记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岭青年参与云南经济社会建设方方面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即日起,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档案局联合推出“青春喜迎二十大,云岭青年逐梦录”系列视频。该系列共20集,通过选取我省各行各业优秀青年代表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切身感受到的变化和发展,以社会记忆的视角切入云南在生态保护、民族团结、对外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强边固防、创新创业、经济社会建设、科教文卫等多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以文字简述、海报展示、照片呈现、vlog记录等方式展现青年风貌和时代变迁,把青年成长经历与云南十年发展变化历程紧密相融,以朝气蓬勃的青春氛围献礼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如果以时间作为度量单位,你坚持过最久的一件事是什么?8年,带领团队走进大山,累计为2000多户人家免费拍摄超过1万张全家福与个人肖像,这是云南保山自媒体人杨董清交出的答案。8年时间里,从一个大学毕业的90后毛头小子,到公益项目发起人、传媒公司总经理、云南省道德模范,杨董清实现了一次个人身份的转变与升级;从仅限于保山周边村落的“全家福公益摄”,到辐射保山、大理、丽江、迪庆、怒江5个地州的“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他完成了一轮公益项目的拓展与深化;从单纯拍摄云南乡村人文风貌,到记录“建设美丽乡村”光辉进程,他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变迁与成就。“深山里的全家福”8年时间,免费拍摄一万多张照片。

   

“段叔!你还记得我吗?七年前我给你拍过照片!”2022年春节期间,杨董清在保山市施甸县摆榔乡大中村一碗水村民小组的段继杰家激动地问道。52岁的段继杰笑逐颜开,从客厅柜子里拿出一张装框的全家福说,“我记得,你拍的照片,我还留着。”照片里的段继杰还没有白发,与妻子、两个女儿一家四口站在老木屋前。如今,段继杰一家已经搬进地势平稳、交通方便的大中村安置点,入住两层水泥房。这里半小时就能到乡镇,赶街、看病、上学都十分方便。老两口在自家院子里种了很多蔬菜,平时就近务工,生活平静简单。2015年到2022年间,每逢春节前后,杨董清都要带领“全家福公益摄”团队走进大山,免费为村民拍摄全家福,并装印成框,送到每一户家中。


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寨子,拍摄一群老乡又一群老乡,截至目前,已为2000多户人家拍摄了1万多张照片。车是自己的,油费自己出,设备自己扛,拍摄、装印所需费用基本都由杨董清个人承担。后来,有一部分爱心人士捐款,杨董清把每一笔公益金都认真记录在案。对此,他有两个原则,一是公益捐款必须做到公开透明,二是不需要用钱的地方绝对不用。在“全家福公益摄”推进的第十个年头,杨董清计划举办一场以“乡村全家福”为主题的摄影展。在他看来,照片是历史的切片,村民身后的老宅、身穿的服饰、面部的表情都是重要的历史细节,可以重现昔日的景象。“公路移动照相馆”


25天3015公里,穿越滇西环线之旅总有朋友问他,“为什么不来一次云南行或者中国行?”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缠绕着杨董清,他时常辗转难眠,琢磨这件事。为什么不把“全家福公益摄”推得更远、做得更大呢?为什么不让这个公益项目惠及更多偏远山区的村民呢?于是,“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应运而生,杨董清及其团队策划,从滇西环线起步,分阶段走遍云南各个州市,为每一个偏远乡村的村民拍一张照片。2021年4月30日,2辆车,8个人,从保山正式出发。在并不宽敞的车厢里,几个年轻人意气奋发、斗志昂扬。其中1辆皮卡车,拉着近1000个相框,摄影、打印设备一应俱全,俨然一座移动照相馆。“我们想要通过照片、视频,全程记录这趟旅程,再通过网络分享给全国各地的人们。”杨董清说,本以为只是团队的事,不曾想得到了许多志愿者的帮助,当地政府也出力协调,此外还有五、六家爱心企业给予了人力物力支持。 25天的时间里,一行人沿滇西环线,穿越保山、大理、丽江、迪庆、怒江5个地州,跨越3015公里,探访11个民族村落。在行进过程中,他们发现旅途的意义已经远超摄影本身了。这似乎是一次公路之旅,他们开过高速、省道、乡道、弹石路……这似乎又是一次壮美山河之旅,他们领略苍山洱海风花雪月、梅里雪山日照金顶、普达措高原草甸……这似乎还是一次民族团结之旅,在大理,听闻白族爷爷奶奶的美好爱情;在丽江,遇见纳西族老奶奶对着镜头细细修整容装;在迪庆,享用热情好客藏族同胞备下的美酒佳肴;在怒江,探访告别“四只脚”木楞房,住进家具家电齐全小区的傈僳族群众……记录“建设美丽乡村”村民还需更多帮助,想为他们做更多事杨董清说,这一路下来,感慨最深的还是见证了“建设美丽乡村”的辉煌历程。过去进村要坐拖拉机,再换摩托车到村民家,拍好的照片要带回城里冲洗,装框后再请村干部带回去。而现在,再险峻的地势都通了路,家家通水通电通网络。更难得的是,许多年轻人重新回到乡村,他们用新一代人的方式养猪、养牛、种茶,给乡村发展带回了全新的生机和风貌。据了解,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云南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50万人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2021年,云南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精准帮扶51.2万人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2.18万人。


“全家福公益摄”“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影像留念,留存了云南乡村民风民俗记忆,更重要的是,用照片记录了党的领导下乡村建设的光辉历程,乡村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倡导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除了拍摄全家福,村民们还需要更多帮助,我想为他们做更多事情。”杨董清说,每当看到乡亲们把全家福挂在家中的醒目位置,都令他动容,同时也感到自己力量的微弱。2016年,杨董清了解到一个以“用爱心呵护孩子冷暖”为使命,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定制新衣服的爱心公益行动——“爱心衣橱”。经过多方努力,于2017年春节,第一次将该公益行动引入施甸县木老元乡大地村,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过冬新衣。截至目前,在杨董清的推进下,保山市10个山区小学、1000多名儿童因此项公益项目受益,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捐赠。把公益印刻进DNA一家子四代人,共谋乡村事业步履不停杨董清给自己定位是“乡土青年”,他的根在大山里,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太平镇地理脉村,这里的人们世代以务农为生。“我的大家族五代同堂,六十多口人生活在一起。以前爷爷一直想整整齐齐拍个全家福,但当时条件不允许,等我有了照相机,爷爷已经不在了。”一张全家福,成了杨董清和家人的遗憾。2015年,在基层老税务干部、老党员父亲董国富的鼓励下,杨董清扛起相机、闪光灯、三脚架,铆起一股劲儿,勇闯大山。他说,这股劲头,来源于自己的家庭。“我爸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偶像!”杨董清并不掩饰自己对父亲的崇敬。作为保山施甸国税局的一名普通税务干部,董国富除了守好“严父、慈父”形象,做好本职工作外,还主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他曾带领自家兄弟三人,在保山施甸沙子坡村出资修路,使得村里的道路东西贯通,切实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因此,以家庭为单位,被评为2017年“全国最美家庭”2017年“云南省文明家庭”。“公益”像是印刻在家族DNA里的东西,董国富树立的“勤俭节约、积极助人”好榜样、好家风,被杨董清自然而然地承袭下来,家族“乡村公益接力棒”如此延续。除了“全家福公益摄”“乡村公益摄影云南行”、保山“爱心衣橱”公益项目外,杨董清还与小伙伴们运营着“hey保山”微信公众号,经营着保山源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我们同时致力于新媒体平台探索,一方面能借助互联网的便捷,让更多爱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中来;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推广保山故事、保山美景、保山美食,传递保山正能量。”杨董清说。


8年,杨董清免费拍摄超过1万张全家福与个人肖像。照片记录了从起初泥泞不堪、无法通车的羊肠小道,到现在水泥大路通到每一户人家门口;从老乡起初面对镜头的紧张,到现在脸上自然而然的笑容……他见证并记录着云南全面脱贫迈入小康的历史性时刻。岁月为证,奋斗不止。只要扎扎实实努力、勤勤恳恳付出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生活就会越来越幸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饱满的热情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以奋进不息创新美好蓝图,以苦干实干书写历史新篇章!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推送:石双美

复审:刘燕

审核:岳三旺   伏玉洁



相关阅读

赞!他捐赠全国劳模3万元奖金助力瑞丽疫情防控

【中华民族一家亲】让本土民族文化玉雕绽放华彩

黄浩:传承玉雕技艺 彰显东方美韵

瑞丽这家协会荣获云南省级殊荣

【公示】瑞丽市拟命名一批瑞丽工匠、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市级职工技师工作站